close

缺血性腦中風與腦水腫
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約有10%屬於大面積中大腦動脈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此類中風的病程相當惡性,死亡率高達80%。
雖然血栓溶解劑的使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一大突破,但是常常受到黃金時間的限制(必須在3小時內使用),且對於大範圍腦部梗塞的病人幫助並不大(中風指數高於22分或電腦斷層顯示大於中大腦動脈三分之二區域梗塞,即是血栓溶解的禁忌)。
大範圍中大腦動脈梗塞所面臨的另一問題是腦水腫的產生,造成腦壓的增加。細胞性的水腫,尤其是灰質最為明顯,一些胺基酸傳遞物質、自由基、等都與腦水腫有關,此情形將造成病人在中風後24 ~ 48小時內的急性惡化。
縱使採用積極的內科療法,其死亡率與合併症仍相當高。除了一般傳統之內科療法外,在1995年以來,相當多文章提出神經外科的顱骨減壓術對於本疾病的確能大大的降低死亡率,並且能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實施顱骨減壓術後,配合顱內壓及腦血流的監測使得此類病人在加護照顧治療的品質更有保障。
大範圍中大腦動脈梗塞後,因腦水腫產生塊狀效應而造成顱內壓增加,是病人意識變差甚至死亡的原因。
在年紀較輕的中大腦動脈梗塞病患常因大腦疝脫,造成同側瞳孔放大,對側肢體無力與意識變差,一般認為此現象導因於腦壓的上升結果,相對的造成腦灌流壓下降導致腦血流停止而腦部死亡。因此,當病人惡化時,適時的執行顱骨減壓術能立即有效的降低顱內壓,並改善腦組織血流;再加上術後加護病房嚴密的顱內壓及腦血流的監測,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夠存活。
在早期的研究,通常以病人意識變差、出現勾葉脫疝,或電腦斷層顯示利害的塊狀效應引起腦中線的移位為開刀的適應症;然而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早期在尚未出現勾葉脫疝或腦幹壓迫前的手術,可改善病人最終的功能,減少邊緣組織(penumbra)的死亡,動物實驗上亦可直接證實此論點,故我們認為當病人中大腦動脈梗塞合併下列情況時:開始時中風程度較嚴重(中風指數高於 7分)、早期電腦斷層出現低密度病灶、早期出現塊狀效應超過中大腦動脈2/3範圍梗塞、或者電腦斷層上持續中大腦動脈梗塞現象,即應照會神經外科以評估是否進行手術。
顱骨切除減壓術,移除的顱骨須夠大,包括額骨、頂骨與顳骨。骨頭拿掉後,最後將硬腦膜沿著顱骨切開的邊緣剪開,用肌膜或骨膜作硬腦膜移植物,行硬腦膜整形擴大術使顱內的空間變大,如此即能有效的降低顱內壓。切除的顱骨,則植入腹壁中,待6至8週後再將顱骨植回。期待在腦中風中心成立後,整合快速、高水準的監測及照顧能明確界定合適病患,大大降低因大範圍缺血性中風引起的死亡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萱 的頭像
    明萱

    明萱營養天地

    明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